豆,古時候稱“尗”,后又為“菽”,原產晉地,算是豆腐的原材料。豆腐好吃,但在生產力極為落后的朝代,用人力磨實在是件苦差事,所以民間有“苦不苦,撐船打鐵磨豆腐”的說法。
山西人能吃苦,這成為老西兒致富的門道之一。喬家、曹家、王家等晉商的創業始祖喬貴發、曹三喜、王實都是靠磨豆腐起家。其中,明末清初的曹三喜,在東北磨豆腐還磨出一個品牌,清宮歷代帝王都喜歡吃。說得玄點兒,每頓飯看不見心里就不爽。有一次,乾隆用膳沒有豆腐,特意傳旨“增加一羊肉豆片湯”。
另外,老佛爺慈禧對曹家豆腐也很上心,曾對赴京受賞的曹家后人曹培義提過想法。曹培義急調豆腐進京,御廚用海參、魷魚、雞絲、火腿、香菇等數十種原料烹飪,慈禧吃得非常高興,便賜他“萬擔風高”黃綾一幅。曹培義心中不是滋味,隱隱覺得在這位太后把持下的朝政早晚會如紙糊一樣破裂。所以,他在家中每食豆腐,必以紙糊器具盛著,以提示自己警醒時局變化,不要忘了磨豆腐的初心。